
期刊简介
本刊入选国家科技部和新闻出版总署评选的“中国期刊方阵”双效期刊,中国科技部信息研究所认定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, 北京大学图书馆编撰的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目总览》“临床医学类核心期刊”,被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》、《中国医学文摘》、《中文生物学文摘》、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》等国内主要文摘和数据库收录,并被美国《化学文摘》、日本《科学技术文献速报》和俄罗斯《文摘杂志》等国际检索系统收录。双月刊,彩色图文混排,铜版纸印刷。设有论著(专家论坛、人体病理学、实验病理学)、技术交流、综述、外科病理系列讲座、外检经验谈、病理读片、CPC、诊断释疑等栏目。
国家卫健委发布《三级医院评审标准(2025年版)》:以“减负增效”推动医疗质量管理转型
时间:2025-06-12 15:43:25
国家卫生健康委于2025年6月10日正式发布《三级医院评审标准(2025年版)》,这是继2022年版标准实施两年半后的重大修订。新版标准以“减负增效”为核心导向,通过结构性调整和流程再造,推动三级医院从迎检型管理向质量型管理转型,其改革力度堪比医疗评审领域的“放管服”实践。
取消现场检查:从“运动式迎检”到“常态化管理”
最显著的变化是彻底删除原标准中的“现场检查”章节。以往医院为应对评审往往提前数月暂停正常业务,组织专班准备材料、模拟检查,这种“突击战”模式在新标准下成为历史。取而代之的是依托电子病历、医疗质量监测系统等信息化平台,实现评审数据的自动抓取与动态分析。这种转变如同将传统手工记账升级为智能财务系统,既避免人为干预数据,又降低医院因迎检产生的人力物力消耗。
数据指标优化:从“千分制迷宫”到“精准导航”
新版标准明确禁止使用“千分制”等过度细化的评分方式,转而建立关键绩效指标(KPI)体系。例如将原有数百项指标精简为急危重症救治成功率、疑难病例占比等核心数据,相当于把医院评审从“全面体检”转变为“靶向筛查”。这种调整直击基层痛点——某三甲医院管理者曾反映,过去为满足千分制要求,需安排5名专职人员耗时半年整理台账,如今系统自动生成80%以上评审数据,行政成本降低超60%。
日常监测强化:从“期末大考”到“过程学分”
新标准将50%以上评审权重分配给日常运营数据监测,包括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、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等动态指标。这种设计类似学生成绩评定不再仅看期末考试,而是结合平时作业、课堂表现综合打分。国家卫健委特别要求医疗机构建立数据质控闭环,对异常波动实行“红黄蓝”预警管理,确保问题在萌芽阶段即被识别。某试点医院应用该系统后,医疗差错上报时效从平均7天缩短至2小时。
管理重点突出:从“全面撒网”到“精准捕捞”
标准修订紧扣三级医院功能定位,重点强化急危重症诊疗能力、疑难复杂疾病处置水平等“看家本领”的考核。例如新增“ECMO团队响应时间”“多学科联合门诊占比”等硬核指标,相当于在评审体系中安装“显微镜”,专门放大检验医院的核心竞争力。同步弱化床位规模、设备数量等传统指标,引导医院从“拼硬件”转向“拼技术”。
流程简化背后:医改深水区的系统性破题
此次修订并非孤立举措,而是“三医”协同治理的重要一环。随着药品耗材零加成、反腐高压常态化等政策推进,医院收入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。评审标准取消现场检查、简化流程,实质是为公立医院“过紧日子”提供制度保障——把有限资源从形式主义迎检转向实质性服务提升。正如某省级卫健委负责人所言:“当医院不再为填表格焦头烂额,才有余力真正聚焦看病救人这个主业”。
值得注意的是,标准在减负同时并未降低质量门槛。通过建立国家医疗质量数据交换平台,实现全国三级医院诊疗数据交叉验证,这种“用大数据代替人海战术”的创新,既守住医疗安全底线,又释放医院发展活力。据测算,新标准全面实施后,全国三级医院年均迎检成本可减少约12亿元,相当于新建40个标准化重症监护单元的投入。这场静悄悄的评审革命,正在重塑中国医疗质量管理的未来图景。